CBA为何屡屡上演狗血剧情 卖方市场消费者非主导

  • A+

其实,答案或许简单,不论是观赏性的篮球比赛还是竞技足球,抑或是放大到被媒体炒的如火如荼的中国体育产业,在整体上仍然处于一个所谓的卖方市场阶段!

“卖方市场”的概念想必大家都很明白,与“买方市场”相对,“卖方市场”是指供给小于需求,卖方“暂时”说了算的一个市场发展阶段!

请注意,以我们从小被教育的历史唯物主义辩证的世界观看待“卖方市场”,这一阶段就永远意味着是暂时的!中国整体的体育产业发展仍处于卖方市场阶段,之所以说是“整体的”或“笼统的”是因为并不是所有我国体育产业中生产的产品都处于卖方市场阶段,比如运动装备制造的领域就不是,消费者能够悠然自得地从国内外五彩斑斓的、各种科技、不同档次价位的产品中选择自己一见钟情的对象。

跑步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新风潮,但娱乐性远大于观赏性


再比如近些年来数量急剧增加的、群众参与性的马拉松赛事也不是。根据中国马拉松年会发布的数据,在刚过去的2015年,仅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备案的马拉松及相关跑步运动的赛事就达到了134场,较2014年增加了83场,2010年为13场。五花八门的各种距离和形式的路跑赛事已经开始在考验参差不齐的赛事组织方“逗比”的能力了,最新鲜的一条八卦新闻是“清远马拉松2万选手1.2万受伤”。而真正处于卖方市场的体育消费品是高水准的体育观赏性赛事,尤其是本土的,主要集中于足球和篮球!

为什么都集中于足球和篮球呢?这是一个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课题,基本上处于这个时代最有消费能力的中国体育迷从小都是玩着这两种“球”长大的,当然,羽毛球、排球、网球等项目也有很大规模的消费群体,但是大家都能感知到足球和篮球仍然占据现阶段中国体育细分运动项目的统治地位,并且在未来仍将延续他们的风头。

简单说,因为玩NBA的美国人太会做生意了(对于中国篮球发展的影响是全方位而深远的),而同时我们的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又十分喜爱足球,早在2011年7月4日,习近平在会见韩国民主党党首、国会议员孙鹤圭一行时,就表达了对中国足球的三大愿望:中国队世界杯出线、举办世界杯比赛以及获得世界杯冠军。

中超80亿深深刺激了CBA

当然足球和篮球将长久地流行在很大程度上对于中国社会文化、经济转型和国民健康等领域的战略调整非常有益。而什么样的足球和篮球的观赏性赛事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呢?答案也很明确,就是CBA和中超,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这两个联赛是长在我们自己土地上的!自己的孩子有人疼!

对于生活在中国一线城市北上广的足球迷而言,他们对夏天时节国外豪门俱乐部在华的商业比赛已经没那么感冒了,历年在鸟巢举办的这个超级杯和那个争霸赛的票房赚到钱的极少数;同时欧洲五大联赛尽管精彩激烈并充分满足球迷的视觉享受,但也缺乏身临其境的参与感。

再比如媒体人热炒的隶属于NCAA(National Collegiate Athletic Association 全美大学生体育协会)篮球比赛(“疯狂三月”)在中国的发展可能也面临缺乏可持续性的问题,因为它跟我们大部分体育迷缺乏直接联系。请问对于一个美国大学生打的篮球赛你一个中国人有多大热情去凑热闹呢?也许只有“骨灰级”的篮球迷(关注运动本身)或者曾经与这类美国大学有过联系的体育粉丝(留美学生)可能会长期留意。

话说回来,像是中超和CBA这样自家的“熊孩子”才是有潜力牵动我们心弦的赛事。再请注意,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有潜力”这一论断,“有潜力”与之前提到的“暂时”在本质上一样,都是给予CBA和中超这样的我们本土观赏性体育比赛一个褒奖,但同时又为本土联赛的管理者和组织者敲响警钟。尽管CBA和中超在目前仍是中国具有号召力的两大赛事,但不代表他们将永远处于卖方市场的角色,进而疏于对联赛监管的规范化,抑或无心好好伺候体育产业各个利益主体中真正的衣食父母,即那些可爱的球迷们。

彻夜排队买各种票已经成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